地点
人物库 隋朝
道会隋末唐初 580 — 649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约580—约649 俗姓史犍为(今属四川)人。
初于益州严远寺出家,后入长安访经10余年,博究经论史籍。
隋炀帝大业末还蜀。
高祖武德间立寺于隆山县
太宗贞观九年(635),与法琳同修《辨正论》。
后因事被拘,狱解后归乡,住眉州圣种寺。
贞观末年卒,卒年70岁。
续高僧传》卷三二有传。
全唐诗》存诗1首。
道会俗姓史氏
犍为武阳人
出家益州严远寺。
后入京师
法琳同修辨正论。
下狱。
释还乡里。
眉州圣种寺。
贞观末卒。
年七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犍为武阳
史氏子。
器宇高简。
逸群。
初出家。
住严远寺。
为四方道俗所归向。
然意以蜀僻陋。
见闻不广。
乃入京求访师友。
益研究经论史籍。
如是十年。
且将还乡里。
讲演以利导晚辈。
属时乱离。
不果行。
义宁初
朝廷使詹俊李兖等。
招抚
会致笺于丞相唐公曰。
会有弟。
性姿不肖。
家门衰坠。
其封爵除赠诘诏尚在。
门生故吏子孙成列。
并奋臂切齿。
思效力用。
即日剑门虽启。
巫峡负固。
会请躬率徒隶振锡启途。
折简宣威。
开怀纳款。
军无矢石之劳。
主有待成之逸。
此亦一时之利也。
惟公图之。
唐公不能用。
所在多私度僧尼道士
而宋冀尤道士杰然者
檀于隆山县
创逮观宇。
度三十人于内。
会遽投牒总管段伦。
请以为寺。
安抚大使李袭誉
引兵巡察州县。
偶过之。
道士惊以为逐己。
一时走散。
观遂定以为寺至今。
贞观初。
京师
因参琳师。
脩辨正论。
间有人诬告安州皓法师
在蜀以讲演聚。
众谋返者。
且指会觇候。
有司逮捕下狱。
会志气无所詟变。
常为诸囚。
开阐经论。
自春至
未尝辍。
诸囚之久系者。
或褴缕不胜寒酷。
会又以书抵檀越。
无尽藏致裘履。
及事释还乡。
三辅名僧。
皆送别郭门外。
会赋诗曰。
去住俱为客。
分悲损性情。
共作无期别。
时能访死生。
闻者泣下。
法曹裴希仁。
以门学求见。
谈论之顷。
微若陋其地之人物者。
会曰。
蜀虽僻远。
然由西都来。
士之能以文章事业。
显名天下者。
中州
诚不多逊。
明公当虚心。
礼下贤俊。
岂宜以闻见之狭。
自鄙薄哉。
希仁愧谢。
贞观末
卒年七十。
道会
姓史
犍为武阳人
初出家。
益州严远寺。
器宇高简雅调逸群。
四方道俗日夕参候。
犹以蜀门小陜闻见非广。
乃入京询访经十馀年。
经论史籍博究宗领。
还蜀欲大开释教导引后锐。
时属乱离不果心术。
会皇运初兴率先招抚
詹俊李衮首途巴蜀。
会上疏曰。
会弟性不肖。
家风失坠。
封爵虽除诏敕犹在。
门生故吏子孙成列。
并奋臂切齿思效力用。
即日剑门虽启巫峡负固。
会请。
躬率徒隶。
振锡启途。
折简宣威。
开怀纳款。
军无矢石之劳。
主有待成之逸。
此亦一时之利也。
惟公图之。
为使淹留遂不行。
于时国初。
僧尼道士所在多度。
道士宋冀。
是彼梁栋。
隆山县下新立道观。
屋宇成就置三十人。
会经总管段伦陈牒改观为寺。
其郭内住者并是道宗不伏。
移改嘱安抚大使李袭誉
巡察州县。
会以事达。
乃引兵过城。
四面鸣鼓一时驱出。
举宗怨诉噂𠴲街衢。
会曰。
未能令天下改观为寺。
此之一所终不可夺。
遂依立寺。
至今不毁。
武皇登遐。
入京朝观。
因与琳师同修辨正。
安州皓师。
在蜀弘讲。
人有嫉者。
表奏云。
反又述法。
会觇候消息遂被拘执。
身虽在狱言笑如常。
为诸在狱讲释经论。
经春至冬。
诸僧十数。
衣服褴缕不胜寒酷。
京师有无尽藏。
恒施为事。
会致书曰。
自如来潜影西国
千有馀年。
正法东流五百许载虽复赤髭青眼大开方便之门。
白脚漆身广示归依之路。
犹未出于苦海。
尚陆沈于险道。
五众名僧四禅教首。
头陀聚落唯事一餐。
宴坐林中但披三纳。
加以无缘之慈想。
升锤以代鸽。
履不轻之行。
思振锡以避虫。
今有精勤法子清净沙门
横被囚拘实非其罪。
遂使重关早落睹狱吏而魂飞。
清室晚开见刑官而思尽。
严风旦洒穿襟与中露俱飘。
繁霜夜零寒心与死灰同殪。
若竟不免沟壑。
抑亦仁者所耻。
书达即送裘鞋给之。
及事释还乡。
三辅名僧送出郭门。
会与诸远僧别诗曰。
去住俱为客。
分悲损性情。
共作无期别。
时能访死生。
道俗闻者皆堕泪。
益州法曹裴希仁。
自矜门学。
会与相见。
轻有讥诮。
会曰。
蜀川虽小贤德如林。
汉朝八俊同出。
张纲埋轮
东雒
难曰。
豺狠当路安问狐狸
奏诛梁冀
威摄四海者。
揵为武阳人也。
汉时有问杨子云曰。
仲堪何如人。
答曰。
隐不违亲。
贞不绝俗。
天子不臣。
诸侯不友者。
资中人也。
巴西阆中
百王之仰戢。
益州郫县
名振于华夷。
明公庶可虚心待国士。
岂得以土地拘于人哉。
言讫而出。
希仁愧谢。
既返谓人曰。
江汉多灵。
其斯人也。
贞观末卒。
年七十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法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眉州隆山县人
姓吕氏
始去俗为道士
且馀十年。
忽自悟即薙发。
受具戒。
诵法华经。
遂通利。
复致诚为书一部。
尤数有灵瑞。
间尝从善工装潢于成都
使人负两笼以行。
一笼置经。
又以钱二千束缚之。
置经上。
一笼置衣物。
至笮桥。
桥断。
笼与负者俱堕水中。
在后独无恙。
负者既出。
笼则飘沈。
莫知所在。
抚膺大号曰。
钱衣不足道。
经柰何。
因购习水者没而求之。
得钱衣而不得经。
愈益恨。
循岸涕泣不能已。
顷之遥见别洲有一襆藉草上。
遽取视乃经也。
然略无所沾湿云。
虽没水者。
亦固谢弗受购。
既装潢持归所住鼻山寺。
奉安严洁。
每夜则香气馥然。
必诵持彻晓。
率一过。
彪法师开讲其寺。
方以其音响喧聒患之。
明日身造请其低声。
恍见前。
若有大众胡跪合掌者。
竟退莫敢言。
泰之终年八十。
释法泰
眉州隆山县人也。
俗姓吕氏
初为道士十馀年。
中间忽自悟。
回心正觉。
因即剃除。
始诵法华经。
寻即通利。
乃精勤写得法华经一部。
数有灵瑞。
欲将向益州庄潢。
令一人担负。
一头以笼盛钱二千。
束缚经置钱上。
一头是衣服。
担行至地名莋桥。
桥忽断在后。
负担人俱坠水中。
人浮得出。
担没不见。
于岸上槌胸号哭曰。
钱衣岂非闲事。
何忍溺经。
即高声唱言。
如能为漉得者。
赏钱两贯。
时有一人闻之脱衣入水没。
求之数度。
出入得钱与衣幞。
而不得经。
转悲泣。
巡岸上下。
望小洲上有一幞。
命人取之。
乃是经也。
草木擎之宛无湿处。
不胜欢喜。
即以二千钱。
偿所漉人曰。
法师悲号剧丧父母。
故为急觅。
非是贪钱弟子。
虽佣夫亦知福报。
请以此钱充庄严之直。
言讫遁去。
更欲与言去已远矣。
至城都装潢。
以檀香为轴。
表带及帙并函。
将还本寺别处安置。
夜夜有异香。
勤诵持一夜一遍。
彪法师彼寺讲。
夜欲看读。
恒嫌闹乱其心。
自欲往请令稍下声。
乃见前大有人众皆胡跪合掌。
退流汗。
即移所住。
年八十终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薛道衡南北朝末隋初 540 — 60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0—609 【介绍】: 河东汾阴人字玄卿
薛孝通子。
善诗文,文章才华名重当时。
北齐时参与修定《五礼》,待诏文林馆,与卢思道齐名。
,除内史舍人
文帝开皇八年伐陈,与高颎论军事成败、筹略,为高颎所称。
炀帝即位,上《高祖文皇帝颂》,以为致美先朝则有鱼藻之义,忌恨之。
司隶大夫,寻令自尽。
道衡未能引诀,乃缢杀之。
有集已佚,后人辑存《薛司隶集》一卷。
全隋文·卷十九
道衡字玄卿河东汾阴人魏常山太守孝通子。
,为彭城王浟司州兵曹从事,授奉朝请
武成作相,召为记室,及即位,迁太尉主簿
武平初,除尚书左外兵郎,待诏文林馆
直中书省,拜中书侍郎,参太子侍读
入周,为御史二命士。
后还乡,自州主簿入为司禄上士
大象末,摄陵州刺史
大定中,授仪同,摄邛州刺史
隋初,坐事除名。
寻除内史舍人,迁吏部侍郎
复坐事除名,配防岭外。
徵还,直内史省,授内史侍郎,加上仪同三司,进位上开府
仁寿中,出检校襄州总管
炀帝即位,转潘州刺史,入拜司隶大夫
赐死,年七十。
有《集》三十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宝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幽州人
童子出家。
游诸讲肆。
后依远公邺下
究十地论。
会周氏废教。
南归。
有陈逮隋一统函夏。
即北还洛汭。
远公涅槃始终三载。
俾之覆述。
为印可。
而慕义之徒四集。
仍居净影寺
仁寿初
诏住邓州大兴国寺
且以龙潜之地。
图筑塔焉。
然患无美石。
方取寺内恶石砻琢之。
既成函忽变玛瑙。
复有文作八分体曰正国得。
悉表闻。
晚年闭户修业。
欲候之者。
非于食次不可见。
俄卒于寺。
释宝儒
幽州人也。
童子出家。
游博诸讲居无常准惟道是务。
后至邺下依止远公
十地微言颇知纲领。
值周丧法宝。
南归在陈。
达命清通亟振名誉。
自隋氏戡定文轨大同。
便归洛汭。
还师于
听大涅槃首尾三载。
通镜其旨。
即蒙覆述。
自处坐印可其言。
慕义相从还居净影。
慧心更举。
遐讨前英立破之间。
深鉴弥密。
仁寿建塔邓州
乃敕令往寺。
大兴国也。
帝昔龙潜所基。
既至求石访无美者。
乃取寺内璞石镌斲为函。
石本粗恶。
磨饰将了。
乃变成马碯。
细腻异伦。
复有隶字三枚。
云正国得也。
形设正直巧类神工。
名笔之人未可加点。
又见种种林木麟凤等像。
与官人图以表奏。
返寺之后闭门修业。
时因食次方见其面。
不久卒于本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韦津隋末至初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末唐初京兆杜陵人
韦孝宽子。
初仕,官陇州刺史
炀帝大业末,为民部侍郎
帝幸江都检校民部尚书留守洛阳
李密来攻,拒之,兵败被囚。
败,归东都,深为王世充委遇。
唐高祖武德初,诏征,授谏议大夫太仆少卿检校黄门侍郎封寿光县男
出为陵州刺史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富上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莫知其何人。
每见之于益州
夜宿净德寺。
昼则悬笠路旁。
坐其下看经。
人之往来者。
未尝要呼使之施。
或掷钱笠中。
亦不为祝愿。
然所处静僻。
虽日有所获。
复几何。
敬信者。
过而谓之曰。
西固城地之阛阓者。
舍彼而就此何哉。
富即答曰。
得一钱两钱足矣。
何以多为。
陵州刺史仲舒
素酷吏。
闻而往试之。
骑过其前。
佯坠钱一贯于地。
不顾竟去。
富看经自若。
去稍远。
仲舒令人返求其所坠钱。
富亦略不问。
仲舒遽自返。
而扣富曰。
汝见我坠钱地上乎。
曰见。
曰钱今何在。
曰见一人取去。
曰汝终日此坐。
莫能得一钱。
偶有贯钱。
可取。
不取而听他人取之。
则汝用心何如。
曰我无是物。
又恶敢妄认哉。
仲舒曰。
汝身上袈裟。
予我。
得否。
富随叠而与之。
且曰。
公能持去。
将复有施者。
可谓得失一致。
仲舒下马。
礼谢曰。
弟子家世仕
逮兹三代矣。
而所见僧。
不啻千万。
然少不贪者。
闻名故谒。
非有他也。
请往陵州供养。
富曰。
甚善。
愿公慈恕政治。
以安百姓。
则所以施贫道者多矣。
尚奚待夫四事哉。
仲舒叹息辞去。
富亦寻遁。
益州人苏相者。
遇之扬州
其颜貌常如年五十者。
富上者。
莫测何人。
恒依益州净德寺宿。
埋一大笠在路。
昼日坐下读经。
人虽去来不唤令施。
有掷钱者亦不咒愿。
每于静路不入闹中。
状如五十。
虽在多年过无所获。
有信心者曰。
城西城北人稠施多。
在此何为。
答曰。
一钱两钱足养身命。
复用多为陵州刺史仲舒者。
三代之酷吏也。
甚无信敬。
闻故往试。
骑马直过。
佯堕贯钱。
富但读经。
目未曾顾。
去远取钱。
富亦不顾。
舒乃返来曰。
尔见我钱堕地以不。
曰见。
问曰。
钱今何在。
曰见一人拾将去。
舒曰。
尔终日在路唯乞一钱。
岂有贯钱在地。
而不取者。
见人将去。
何不止之。
答曰。
非贫道物。
何为浪认。
仲舒曰。
我欲须尔身上袈裟。
富曰。
欲相试耳。
公能将去。
复有与者。
可谓得失一种。
即叠授与。
仲舒下马礼谢曰。
弟子周朝人。
官历三代。
大与众僧往还。
少不贪者。
闻名故谒。
本非恶意。
请往陵州
富曰大善。
然贫道广欲结缘愿公助国安抚。
即是长相见受供养也。
舒辞叹曰。
毛中有人不可轻慢。
尔后不见。
益州人蓟相者。
扬州还见之。
亦埋笠路侧。
颜状如常。
莫测何人。
恒依净德寺宿。
埋一大笠在路。
昼日坐下读经。
人虽去来。
不唤令施。
有掷钱者。
亦不咒愿。
每手静路。
不入闹中。
状如五十。
虽在多年。
过无所获。
有信心者曰。
城西城北。
人稠施多。
在此何为。
答曰。
一钱两钱。
足养身命。
复用多为。
陵州刺史仲舒者。
三代之酷史也。
甚无信敬。
闻故往试。
骑马直过。
佯堕贯钱。
富但读经。
目未曾顾。
去远。
取钱。
富亦不顾。
舒乃返来曰。
你见我钱堕地不。
曰见。
问曰。
钱今何在。
曰见一人拾将去。
舒曰。
你终日在路。
惟乞一钱。
岂有贯钱在地而不取者。
见人将去。
何不止之。
答曰。
非贫道物。
何为浪认。
仲舒曰。
我欲须你身上袈裟。
富曰。
欲相试耳。
公能将去。
复有与者。
可谓得失一种。
即叠授与。
仲舒下马礼谢曰。
弟子周朝人。
官历三代。
与众僧往还。
少不贪者。
闻名故谒。
本非恶意。
请往陵州
富曰。
大善。
然贫道广欲结缘。
愿公助国安抚。
即是长相见受供养也。
舒辞叹曰。
此人不可轻慢。
尔后不见。
益州人蓟相者。
杨州还见之。
亦埋笠路侧。
颜状如常。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